English

粉饰心态

1998-05-1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以写无题诗闻名的晚唐诗人李商隐,写过一篇传记《李贺小传》。文中说富有才华的诗人李贺于27岁时死去了,但他的死是因为“帝成白玉楼,立召君为记。天上差乐,不苦也。”身怀奇才的诗人李长吉,生前虽然“当世人亦多摈毁斥之”,不被重用,但终于有了美差——做了玉皇大帝的秘书。一句“天上差乐,不苦也”,便将李贺于世间所受的轻慢、压制和打击,粉饰得足以让人羡慕不已。

这种粉饰心态在古代中国可谓普遍的情结。比如看戏,人们最希望的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。所以,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。有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,也是死后化成蝴蝶,成双逐对嬉戏于花间草丛的。尽管活着没有成就姻缘,但死后的爱情更美好。在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中,小生虽然落难,忠臣虽然下狱,但到底还是中了状元、配了公主小姐,或最终成了神仙,总之是要有一条光明的尾巴。唯有这样看者才觉得高兴,才不皱眉头,才心满意足。归结这原因,当然可以说中国人原本善良,不忍佳偶离散,才子被杀,忠臣遭戮;或说中国人喜欢浪漫主义。可我觉得并非如此简单。对普通中国人来说,于现实中早已耳闻目睹了太多压制和残杀的悲剧,且酿成这悲剧的力量又过于强大,所以只好寄望于想象,寄望于成仙成神,在想象中粉饰现实。只是这种粉饰是一种无可奈何,聊以自慰罢了。李商隐的一生怀才不遇,所以好心人就希望长吉升天,并感叹玉皇大帝的知人善用。

如果说这样的粉饰,还带有美好的愿望,还有一种粉饰就是刻意为之的了,明朝的儒士们最为典型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前选定长孙朱允火文做皇帝,即建文帝,然而,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却不肯向侄儿俯首,便找了个“靖难”的借口起兵打下南京,夺了皇位,烧死了朱允火文,自己做了皇帝。以儒家的道德准则看,这是件极没有面子的事情。但儒士们自有顾全面子的办法:修改谱牒,编造史料,硬是把庶出的朱棣粉饰成了朱元璋的嫡亲儿子,之后还把与此相左的史料抽掉销毁了。这样,杀侄夺位的朱棣便成了正统。但这样的粉饰到此还不能结束,朱棣继了皇位,即杀了“读书种子”方孝孺等旧臣老将及族人学生一万余人。对女犯则是打入官妓,配为家奴。建文帝的大臣铁铉是力抗燕王入京的,所以朱棣即位后便将其油炸了,又把他的两个女儿打入教坊,做了官妓。这样的行径,对受命于天,视民如子,“纯仁至孝”的朱棣帝来说,终归是不光彩的。因而粉饰文章还要做,并转移到已入了教坊的铁氏二女身上。于是儒士们便说铁铉的二女,入了官妓后一直守贞,还写了首“教坊落藉洗铅华,一片春心对落花”的诗,且让永乐皇帝朱棣看到了。永乐帝感叹其“终不屈”,赦出并做媒配了士人。这样,杀父辱女的恶帝又成了体恤民苦的仁皇。但其实呢,那首诗不过是一位老妓所做,儒士们用了移花接木的伎俩,换了作者。而铁氏二女的真正下场,也只有天才得知其详。

儒士们的这番苦心,若按孔子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士受命于君,故君命顺,则臣有顺命;君命逆,则臣有逆命”之说,如此粉饰朱棣,当然是应该的。因为他们就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,“吾皇”为圣主,“为臣”自然也是名臣。何况粉饰太平,掩盖丑恶,还能换来俸禄,弄大乌纱帽呢。最少也可以隐掉帮凶的责任。所以,浩瀚如海官定的二十四史,粉饰是少不了的。

但是,不论怎样精心的粉饰,终究是掩盖不了真面目的。历史可以改写,但民心自有公论。对现实的丑恶,仅用美好的愿望去粉饰,是无济于事的,所以善意的粉饰无效也没有必要。刻意的粉饰,虽一时有用,但终会被揭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